1、公式:rr+r=4r。,一个晶胞中的原子直径等于两个相邻原子之间的距离。假设一个立方体晶胞中有一个球形原子,直径为d。在立方体中,每个边上有四个相邻的球形原子与它接触。在立方体内部沿着对角线测量时,总共穿过了两倍于正八面体边长(即2√3/2)和三倍于球形半径(即3r)。
2、晶格常数计算公式:a=入射波长/2sinθ根号下h2+k2+l2。晶格常数指的就是晶胞的边长,也就是每一个平行六面体单元的边长,它是晶体结构的一个重要基本参数。
3、根号2)*a=4*r,a=2*(根号2)*r。Ni的晶格含有4个Ni,所以其质量为m=4M/NA,体积V为a^3,所以密度就是两者之比。如果将大量的原子聚集到一起构成固体,那么显然原子会有无限多种不同的排列方式。而在相应于平衡状态下的最低能量状态,则要求原子在固体中有规则地排列。
PDB蛋白质数据库 PDB(Protein Data Bank)是全世界最大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它包含了大量的蛋白质三维结构信息,这些结构信息是基于X射线晶体学和核磁共振等实验手段得到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该数据库查询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PIR国际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SD)是由蛋白质信息资源(PIR)、慕尼黑蛋白质序列信息中心(MIPS)和日本国际蛋白质序列数据库(JIPID)共同维护的国际上最大的公共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可在这里下载。这是一个全面的、经过注释的、非冗余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其中包括来自几十个完整基因组的蛋白质序列。
常用的蛋白质数据库有很多,其中Uniprot被认为收录最广泛和注释信息最全面的蛋白质数据库。Uniprot下包括Swiss-Prot、TrEMBL和PIR-PSD,详见Uniprot_百度百科。其他的蛋白数据库有PDB(Protein Data Bank,简称PDB,开始建立于1971年)等。
DDBJ(DNA Data Bank of Japan):DDBJ是日本的国家生物信息学中心,成立于1986年。DDBJ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存储、分析和发布日本的生物数据,包括DNA序列、蛋白质序列、基因组数据等。DDBJ的数据库不仅包含了日本本土的数据,还包含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数据,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 PDB)是一个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的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X光晶体衍射或者NMR核磁共振显示以及由全世界生物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上传,在网上,它们可以通过PBD的会员组织(PDBe, PDBj, RCSB)免费获取。
日本的国际蛋白质信息数据库(Japanese International Protein Information Database,简称JIPID)。德国的慕尼黑蛋白质序列信息中心(Munich Information Center for Protein Sequences,简称MIPS)合作成立了国际蛋白质信息中心(PIR-International),共同收集和维护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IR,[Barker等, 2000]。
科学技术应用 纯度高的氮气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是常用的载气。在科学仪器或科学实验中液氮是重要的冷源。比如EDAX能谱仪的单晶锂检测器,需要在液氮的温度下保存和使用。许多试验中都要在低温下进行,其冷量多数场合由液氮提供。液氮可用作各种冷阱,冷泵及低温超导的冷源。
氮气充胎、工业上粮食、罐头、水果等食品,也常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氮气使粮食处于休眠和缺氧状态、代谢缓慢,可取得良好的防虫、防霉和防变质效果,粮食不受污染,管理比较简单,所需费用也不高,故近年来发展较快。目前,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已进人小型生产试验阶段。
控制变量法:这个应该是最常见的实验方法。例如,在“探究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等实验中都用到了该实验方法。2 类比法:例如,在学习电流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与生活中熟悉的水流作类比。
电子轨道量子化概念。玻尔认为, 原子核具有一定的能级,当原子吸收能量,原子就跃迁更高能级或激发态,当原子放出能量,原子就跃迁至更低能级或基态,原子能级是否发生跃迁,关键在两能级之间的差值。根据这种理论,可从理论计算出里德伯常理,与实验符合的相当好。
的化学高手(一定要比较熟悉的才行,其实好多我都懂,一定要不比我差哈)帮帮忙啊,没有时间的就算了,分数不是问题,先给100,然后再加有意思者请加QQ270266215可能你们好多都误解了,问题很多,而且请学历在本3以下的不要因为全是大2的题,高中的有机化学我也学的很好),还是谢谢你们的回答了。
电荷在电场中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跟它电量的比值,就叫做这两点间的电势差,也可理解为:两点间的电势差在数值上就表示单位电量的电荷从其中一点移到另一点电场力所做功。 单位:伏特,符号V,1V=1J/C,两点间电压为10V,即在两点间从高电势到底电势移动1C正电荷,电场力要做10J的功。
康普顿证明了,光子与电子在相互作用中不但有能量变换,还有一定的动量交换。1923年,德布罗意把爱因斯坦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微观粒子,提出物质波假说,论证了微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他的观点不久就得到电子衍射等实验的证实。波粒二象性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这一认识为波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如:X射线、中子衍射、电子衍射、磁共振、光谱、质谱、色谱等方法的应用,使无机物的研究由宏观深入到微观,从而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同结构联系起来,形成现代无机化学。
1、至少是理论物理研究生水平的知识中,没有看到任何量子力学与平行世界的关系。 波函数坍塌,或者说,未观察时处于不确定的态,这才是量子力学真正特别的地方。但这个结论并不是由已有的知识推理得出的,而是经过大量实验观察后,被人提出的。
2、量子力学颠覆了我们对物体状态的传统认知。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的位置和状态是确定的。然而,量子力学揭示,除非被观测,否则粒子处于状态叠加——即同时存在于多种状态中。观测行为本身会导致波函数坍缩,即粒子状态的确定。这一过程是意识参与的结果,表明了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密切联系。
3、这个是量子力学的一种解释,即哥本哈根解释,说的是当我们没有观测时,光子是两种状态的叠加,即通过偏振片和不通过偏振片,当我们进行观测时,光子的波函数坍缩,随机选择一种状态,所以我们要不看到光子通过了偏振片,要不看到光子没通过了偏振片。
4、所以量子理论认为,量子的真实位置和动量是无法被确切知道的,因为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观察他,他的状态都是不准确的。再回到你这个问题:根据薛定谔的理论,当量子在没有被观测的时候,它自身按薛定谔公式扩散,也就是说,世界是不定的,量子的位置在波函数下分布(当然我们是不知道的)。
1、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越明显。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恩里科·费米、保罗·狄拉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康普顿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
2、量子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都是沃纳·海、保罗·狄、埃尔温。1925年,泡利25岁,海森堡和恩里克·费米(EnricoFermi)24岁,狄拉克和约当23岁。薛定谔是一个大器晚成者,36岁。玻恩和玻尔年龄稍大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贡献大多是阐释性的。
3、马克斯·普朗克 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这样以某种最小单位作跳跃式增减的,就称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